構築與心的方向(Columbus)

距離初次觀看「構築心方向」(Columbus,又譯:「在哥倫布」)才隔了半年,再看一次竟然感觸更深。其實是同學推薦才知道這部片的,推薦給其他同學看,也得到熱切的回應。圈內人(所謂的專業人士)腦中太多雜音,已經無法平心看待現代主義,只能寫些雜感。韓裔導演郭共達(Kogonada)在拍攝劇情長片之前,他的個人網站和Vimeo頻道上的一系列「影像論文」(video essay)其實就已經吸引很多影迷,回顧了寫實主義的構圖和剪輯技巧,那部九分鐘Richard Linklater的訪談蒙太奇也太觸動人心。Columbus的影像語言和Linklater或楊德昌比較起來,更為沈靜,構圖感更強烈。
從欣賞的角度來看,本片其實很盡責地介紹了「(二十)世紀中現代主義」(Mid-century Modernism)最動人的時刻,如何出現在(即使是美國人也不一定聽過的)印第安納州小鎮哥倫布市(Columbus)。尤其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式的Irwin Inn and Garden的襯托下,Miller Garden形成強烈的對比。原本是私人住屋的米勒宅院[Miller House and Garden],都只能藉由攝影師的鏡頭觀賞。捐給印第安納州立美術館之後開放參觀,連同Alexander Girard 的原住民母題室內設計,整個地方都活起來了。片中未曾露面的建築教授,雖然人不在場,卻好像幽靈那樣無所不在。男女主角在教堂前的對話開啟了整體的張力:
Casey: 「我對建築十分感興趣。」
Jin:「我不懂,也不在乎建築。」
導演對於Columbus這個場景感十足的現代建築聖地無疑是喜歡的,也把它拍得很美。然而當他們談到「建築真正感動人的緣由」的時候,卻切入安靜的環境音配樂,背後的樹陣也變成模糊的背景。所謂建築的療癒力量,可以是連接兩岸的橋樑,或是受到空間包被的親密感,但是真正動人的緣由卻未必能夠言傳,大半時候都是沈默的。
地景,則更明顯地看不見,繼續扮演它邊緣的、框架的角色(卻沒有比較不重要,建築和地景設計的英雄主義表現方式不一樣,前者是強調個人,後者其實是抹除人類自身的存在:「看啊,這一切多麼自然。」)。地景設計師的姓名不曾被提到,連設計圖書館的I.M.Pei都被略過。畢竟這原本就不是Discovery紀錄片,塞入太多資訊會妨礙故事的講述。為了映照父子關係,電影中的對話只談到沙利南父子,以及兩人前後分別設計的兩座教堂(Church of First Christian Science和North Christian Church)。然而片頭開始建築教授背對鏡頭,遙望Dan Kiley設計的米勒庭園的草地和河谷、Michael Van Vulkenburgh的水道公園(Mill Race Park)中的高塔和廊橋。哥倫布市位居美國中西部,設計師以格陣系統來呼應那看不見卻又隨處存在的鄉鎮(township)土地丈量系統,在Republic報社的大廳中的城鎮地圖其實也有所暗示。連同進出城鎮必經的斜張橋和大片玉米田,這一切都把這個世外桃源和美國連結在一起。
但這部電影又不只是建築。現代建築最顯著的其中一個特徵是空間透明性。空間的透明性是否可以等於人心的透明?即使如The Republic 的報社建築般透明,人們還是會說謊。但是也因為視線可以穿透,謊言也能被揭穿。照護,好像又是另外一回事。男女主角關於閱讀建築的討論,導向各自背負的情感包袱。當然最早搭起男女主角對話的,其實是「借菸」這件事情。就像村上春樹說的,「每個人抽菸都有一個理由」,其實建築只是容器,人心還是需要和其他的物件和事件,才能發生連結(當然也必須依賴電影這個說故事的偉大媒介)。未能達成父親期望的兒子,擔心母親而離不開小鎮的女兒,建築成為他們溝通的媒介,好幾場對話甚至在河岸和橋樑上發生,也是借用這些元素的空間特性。但最後他們都必須打開自己,走出建築、走出小鎮、走出那個自己縛起的蟲繭。
關於建築的對話可以繼續發生,但是前陣子失去了一個不太常聯絡,可以聊建築又能說垃圾話的朋友。她畢業十多年間換了幾家建築師事務所之後,最後終於轉換跑道變成檢察官,不知道她會怎麼嘴這部電影和這個城鎮?看來我是無法得知了。其實我想告訴她,海外研習的時候,有學生坐在貝聿銘的圖書館裡面睡著的地方,正是那個討論「專注力」的場景。(所以這是指建築設計成功,讓人感到自在?)
我也想告訴她,景觀史考試的時候有兩張前後交出的考卷,一個答案寫「米勒之家」,另一個寫成「米勒大象」的笑話。準備教材和出考題的時候,我心裡面想的是:「怎麼可以不知道這個案例」。學生和電影中建築教授的兒子告訴我的,卻是另外一件事情:
「難道你不覺得厭倦嗎?身為導遊的問題是你不再摸索,只能變成瑣事的評論者,一直重複到連自己都感到討厭。」(Won’t you get tired of it? The problem of being a tour guide is that you stop seeking, and become the arbiter of tidbit facts, repeating over and over. You hated it.)
Columbus (2017)(亞馬遜和Apple TV都找得到這部片,神通廣大的同學也找到了線上的簡體字幕版)
Columbus, Ind.: A Midwestern Mecca Of Architecture(哥倫布鎮作為建築勝地的簡介)
https://www.npr.org/2012/08/04/157675872/columbus-ind-a-midwestern-mecca-of-architecture
Columbus (電影原聲帶,作曲家很有趣地以每個場景的設計師當作曲名,把建築地圖和音樂地圖連在一起)
https://www.ptt.cc/man/movie/D4E6/D95F/DAD6/DC34/M.1513061458.A.10B.html
令多少人陶醉的米勒庭園設計者Dan Kiley,最好的分析還是要看 Laurie Olin老爹的演講。
Dan Kiley’s Modern Take on Classical Gardens, Laurie Olin
導演的個人Vimeo頻道上製作了一系列的「影像論文」(video essay),主要是回顧了寫實主義的構圖和剪輯技巧。其中關於Richard Linklater的訪談蒙太奇實在觸動人心:
為現代主義地景而潑灑過的墨水: